首页 研究领域 城市经济与管理
决策参考 | 段进军:关于加快推进我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0-04-04

【编者按】近日,《决策参考》(第13期)刊登东吴智库执行院长段进军教授的文章《关于加快推进我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文章指出,苏州要高度重视“新基建”建设,积极抢抓发展机遇:一是把“新基建”建设纳入“十四五”规划,二是把“新基建”与苏州建设综合型“信息枢纽”结合起来,三是把“新基建”与苏州产业的赋能结合起来,四是把“新基建”与智慧城市建设结合起来,五是加快制定“新基建”建设发展配套制度措施。

关于加快推进我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

段进军

建设新型基础设施(简称:新基建),是我国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2019年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加快推进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战略性、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今年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推动5G网络、工业互联网等加快发展;3月,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进一步强调,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中央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多次强调“新基建”建设,既是从对冲疫情带来的短期负面效应考虑,更是对未来经济发展的一种战略考量。

一、未来“新基建”投资潜力巨大

根据专家预测,“新基建”投资潜力巨大,经济社会效益显著。仅5G网络建设投资将达到1万亿以上,带动的产业链上下游以及各行业应用投资将超过数万亿,更为重要的是,5G网络建设将有助于培育和繁荣互联网经济、人工智能、数字经济、互联网金融等,带动十几万亿产值的新经济发展,为抢占全球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高点奠定坚实基础。具体来讲,“新基建”在以下五大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与投资前景。①5G商用。据预测,到2030年,5G带动国内直接产出和间接产出将分别达到6.3万亿元和10.6万亿元。②工业互联网。从市场规模看,预计可保持年18%的复合增长率,至2020年达到近万亿元。③人工智能。据统计,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686亿元,与人工智能相关的产业规模超过5000亿元。④量子通信。据预测,到2024年我国量子通信行业建设及服务市场规模将达912亿元,同比增长13.5%。⑤物联网。截至2018年底,我国物联网连接数已超7亿,市场规模已突破1万亿元。

“新基建”将支撑未来新兴产业的发展,也是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投资热点。谁能够抓住“新基建”建设和相关的战略型产业发展契机,谁就拥有未来。

二、从与深圳发展差距看“新基建”对苏州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

苏州制造业发达,但相比国内一些先进城市,比如深圳,我们的创新能力还不够强。我市经济对外资依赖较大,但外资多数属于微笑曲线的价值链低端,缺少价值创新,加之跨国企业不会将核心技术转让,这就造成我们和深圳在创新方面的差距。一是专利申请量的差距。2018年,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1.81万件,连续15年全国第一,占全国34.8%;苏州为0.18万件,仅为深圳9.9%。其中华为公司以PCT国际专利申请5405件居全球企业第一。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差距。2018年,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为2.63万亿,苏州则为1.58万亿元;深圳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44万家,苏州为0.54万家。深圳在5G技术、超材料、基因测序、3D显示、柔性显示、新能源汽车、无人机等领域创新能力已处于世界前沿。其中,深圳光启研究院拥有全球超材料领域86%以上的核心专利,华大基因的基因测序产出能力占全球50%左右,大疆的消费级无人机约占全球市场的70%。深圳是站在信息时代制高点来谋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这种战略眼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深圳已经占据了信息时代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从10年前专注于“E”(Engineering,工程),然后进入“T”(Technology,科技),现在关注核心关键技术基础创新,进入“S”(science,科学)。从“E”到“T”再到“S”,是深圳不断地向源头技术进发,不断提高自身创新力的表现。而苏州还基本处于产业创新到一般技术创新的阶段,在关键核心技术和基础创新方面与深圳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中央关于“新基建”的几次会议,实际上预判了中国未来经济或者说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大趋势。苏州经济的辉煌更多是停留在工业时代,我们必须勇敢地拥抱信息时代,才能摆脱发展的路径依赖。开放是苏州发展的第一动力,开放是苏州发展一以贯之的逻辑,但开放的内容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总之,“新基建”是苏州未来投资新的热点,是拉动苏州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更是推动庞大制造业存量实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基础。

三、加快推进苏州“新基建”建设的建议

苏州要高度重视“新基建”建设,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积极抢抓发展机遇,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1. 把“新基建”建设纳入“十四五”规划。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已由2014年的6231亿元下降至2019年的4568.5亿元,步入逐年下行通道。在传统基建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有所减弱的情况下,要抓住“新基建”这样的战略契机,特别是5G商用、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量子通讯、物联网等领域。目前我市在以上这些领域集中了一些重要企业,比如,紫光云引擎工业互联网平台被评为国家首批特定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汉云、康力电梯、海岸线等行业龙头企业搭建了一批垂直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国家人工智能四大平台(百度、阿里、腾讯、科大讯飞)都在苏州设立了产业基地或研发中心;新科兰德是国内最大的基础数据交易平台。我们需要组织相关力量深入研究苏州未来在这些领域的投资潜力,并将“新基建”纳入“十四五”规划,作为苏州未来5~10年发展的战略重点。

2. 把“新基建”与苏州建设综合型“信息枢纽”结合起来。“老基建”的“铁公鸡”所推动综合型“交通枢纽”的建设,对于工业集聚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很多传统制造业产业都得益于“交通枢纽”发展起来了,这是实体物理空间所遵循的规律。未来产业发展是依据信息和知识来布局的,其布局一般在“信息枢纽”的节点地区,而“信息枢纽”(或信息港)又是依赖于“新基建”建设。为此,我们需要像对待“老基建”综合型交通枢纽一样高度重视“新基建”的“信息枢纽”建设。苏州需要在人才、产业集聚,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增强新型基础设施的行业话语权和主导权。一是构建技术枢纽。建议我市加强数字产业化建设,进一步在智能芯片、智能传感器、工业APP开发、边缘采集、传输技术等关键领域谋求主导权,提升数字创新能级。二是构建产业枢纽。围绕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领域,发挥龙头骨干企业优势,完善产业链条,积极打造产业高地。三是构建服务枢纽。通过建设一批面向长三角和“一带一路”应用推广的研发设计、数据管理、工程服务、协同营销等公共服务平台,引导制造企业开展设计、检测、试验、维修、仿真、认证等专业服务,配套建设试验验证、安全测试等功能性平台,形成辐射服务长三角和“一带一路”的子平台网络,提升苏州平台支撑功能和专业化服务水平。

3. 把“新基建”与苏州产业的赋能结合起来。苏州产业基础较好,“新基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与产业深度融合。一是“5G+电子商务”。在电子商务领域,淘宝正在加快5G直播试验,通过高清4K画面,消费者可以即时清楚了解水果是否新鲜,从而减少消费误判。借助5G技术赋能,促进现实世界与网络世界精准对接,推动互联网消费进一步发展。二是“人工智能+文化旅游”。在苏州旅游景点、文化场所等地方,利用智能化声、光、电等智能技术,开展智能化设计,提供智能化、多元化的旅游感受,推进人脸识别、物联网在旅游景区应用,实现景区智能化监控和管理,推动旅游信息集成化、服务智能化、营销精准化、创新多元化。三是“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去年我市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3.3万亿元,工业企业总数为12万家,其中传统产业占相当大的一部分,苏州工业企业赋能潜力空间巨大。苏州只有加快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推动苏州工业企业从设计、研发、生产、管理到服务的全价值链优化提升,形成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产业赋能效应,才能更好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去年上海松江区成功获批全国首个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我们也要积极争取成为国家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打响“工业互联网看苏州”品牌。

4. 把“新基建”与智慧城市建设结合起来。3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杭州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时指出,要运用信息化让城市变得更“聪明”。据了解,北京海淀区构建了“1+1+2+N”模式(一张感知网、一个智能云平台、大数据中心和AI计算处理中心、N个创新运用),打造国内一流新型城市治理平台;杭州城市大脑整合了13个行业部门数据,打通了互联网、政务网、公安网、业务VPN网四大网络,提升了城市治理水平。目前,苏州“城市大脑”已经吸引了公安、交通等部门参与,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先进城市相比,有一定差距,亟待加大探索力度,整合城市大数据资源,构建万物感知、万物互联、万物智能的“智慧城市运行图”。此外,智慧城市建设要在突发性的公共卫生事件方面实现高效防控。这次疫情中,“三微一端”等互联网平台,为了社会治理中便捷高效的信息渠道与宣传阵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此,“新基建”应与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发展结合起来,增加城市韧性。

5. 加快制定“新基建”建设发展配套制度措施。突出系统性、战略性、前瞻性,加快新型基础设施相关政策制定。一是补齐政策短板。目前我市在人工智能、5G等方面支持政策不足,不利于新型基础设施发展,要围绕5G基建、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制定推进政策。比如,在财政金融政策方面,实施研发支出加计扣除,降低高新技术企业税率。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过程中,存在设施建设审批流程亟待优化、高端专业人才不足、建设单位用电成本较高等方面问题,建议有关部门重点研究,提出具体方案和办法,切实加以解决。三是制定专项发展计划。围绕“新基建”制定专项促进计划,比如《苏州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分解任务指标,强化督查考核,推进产业发展。

(作者段进军系www.优德88.cpm东吴智库执行院长、东吴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