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8日,第七届“对话苏州”高端决策咨询活动在苏州举办。本届“对话苏州”聚焦“共谋苏州‘十四五’”主题,邀请国内八位专家围绕“十四五”期间需要重点关注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关键性问题开展对话与交流。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曲建应邀出席活动,分析在“十四五“中苏州外部环境呈现的特点,从园区功能升级的角度,为苏州如何在科技创新、服务贸易领域抓住新的突破点提供意见。现将专家发言观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以园区功能升级
融入国际科技创新链和服务贸易链
曲 建
苏州过去40年是主要从事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城市,从沿海地区几个外贸出口的头部城市看,包括苏州、深圳、东莞,也包括上海等,“十四五”将是不平凡、颠簸的五年,外部环境将呈现如下几个特点。
01贸易摩擦环境
二战以后全世界结算是通过生产终端产品计算贸易的顺差额,不是按照价值计算的,这就导致了一个结果,就是哪个城市从事终端产品的制造,哪个城市就将成为贸易摩擦的打击对象。“十四五”期间国际经济领域的逆全球化将不会有实质性的改变,外贸依存度高的城市都将承受着相当大的压力。
02逆全球化下的区域化
RCEP的签署,未来还有中日韩自贸区甚至CPTPP的签署,这些自贸协定的安排预示着全球化的单一供应链条将转向多区域供应链条,每个区域的产业生态体系里面都需要培育出从研发到设计到生产到制造,最后到营销的完整产业链。过去只截取国际产业分工链的其中一个环节,今后这种产业的收益率将会下降,产能规模从全球规模被压缩到了区域规模,发展模式将从参与全球分工体系下的单一环节,向参与区域分工体系下的多环节延伸,这是外贸依存度高的城市要思考第二个要点。
03建立开放性服务业体系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建立了一套开放型的制造业体系,还没有建立起开放型的服务贸易体系,这也成为贸易战中我们的短板。中美之间在货物贸易上有强顺差,但我们在服务贸易上有强逆差,美方只强调货物贸易的逆差,而没有谈服务贸易的顺差。今后中方随着货物贸易顺差格局的改变,不得不解决服务贸易逆差问题,“十四五”期间沿海开放度高的城市要关注服务贸易业的发展问题。
04从产业政策导向开始转向区域政策导向
近几年中国经济发展热点地区建立了多个自贸区,上海建设了临港特殊综合保税区,海南搞了自贸港,深圳规划了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等,这些新区域开发伴随而来的,是一大堆突破性的政策出台,这给大家一个提示,“十四五”很有可能中国的政策将从产业政策导向开始转向区域政策导向。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是通过区域的不平衡发展策略,出台了重点地区优惠政策。到了2000年前后开始转向支持产业不平衡发展,出台优惠政策支持重点产业的发展。在“十四五”规划期间,沿海外向度高的城市有两个千方百计努力的方向:第一个要千方百计去拓展内循环市场;第二个要千方百计稳住外循环订单,要懂得因世界而改变自己。
基于以上判断,在“十四五”我们要关注如何拓展服务贸易、科技创新的区域化和全球化。如何在这两个国内开放政策敏感度高的领域上有所突破?苏州可以以产业园区作为突破点,重点扶持园区进行科技创新和服务贸易的创新,这个不会引起太多的阻力,因为在一个园区里面进行的是试点。
苏州是全国产业园区种类最齐全的城市之一,如果以园区为抓手进行突破,融入国际科技创新链和国际服务贸易链,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园区来构建起开放型城市。
苏州在科技创新、服务贸易领域能够有哪些突破?很多人是有畏难情绪的,说旁边有一个上海,上海跟深圳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上海的虹吸效应极强,深圳扩散效益很强。但是即使虹吸效应很强的地区,我们发现无论是国际科技创新,还是服务贸易合作都还是有很大的分工空间,我们可以构建起苏州园区参与国际创新与服务的开放新优势,在自贸区之中、在中新合作体系之中去寻找新的突破点。
第一,要努力进行投资管理制度创新。自贸区体系里面已经赋予了这个权利,负面清单里面,互联网和数字经济其实是比较受关注的点,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和产业领域被列入到限定目录之中,数字经济如何突破不仅在后端,还要在前端怎么打开这个空间?从中新合作专网,从自贸区的专网可以去寻找突破点。现在深圳、上海都在积极寻找突破点,探索互联网开放试点的办法,扩大电信市场开放可能性,在医疗、教育等领域进行一系列试点,只在园区内试点,没有说扩大到全市,这一点可以加以考虑。
第二,要深化贸易管理体系创新。苏州拥有一个开放型的制造业体系,也希望构建起一个与世界连通的物流体系,遗憾的是很多的节点没建在这里,建在这里的节点管理方式也比较传统。例如,能不能在综保区体系下开始研究电子围网监管方案。现在所有货物贸易的监管基本都是用物理围网的方式,这种方式是落后的,需要在“十四五”期间利用科技创新力量进行升级,按照科技创新和服务贸易新要求,发展电子围网基础设施。再如,新加坡在科技创新和服务贸易领域的做法,能不能率先引入到苏州这里来?新加坡搞了一大堆极具竞争力的全球贸易服务体系,能不能引进来?
第三,要着力发展生产性区域金融中心。苏州如此庞大的制造业,如果没有一个生产性服务业相关联的金融支持体系是说不过去的。任何金融中心都由核心、节点所构成,如此庞大的制造业体系,开放度很高的产业体系落户在苏州,却支撑不了一个生产性金融业?我们没有去争消费金融,这是上海的强项,我们只是在生产性金融业领域上做一些突破,这些领域都是我们可以加以设想的,利用好自己企业庞大的金融需求。
第四,要积极探索税制改革。税制、税率的制定是中央政府的权限,但在区域探索领域,地方可以提出新的需求,比如把吸引国际人才进来时的个人所得税问题。在国外收入1000万交15%的所得税,在中国就要交45%的所得税,人才怎么可能过得来?引进人才就要有所突破,探索在特定的区域、特定的人群给特定的税制安排,相信今后会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
第五,跨境人员流动领域要有所突破。地方政府积极做好沟通的话,是有调整空间的,因为对跨境科技人员流动,从事科技创新领域的安排其实是比较宽松的,只要地方积极作为,是可以有所突破的,如果苏州率先能够走出去,“十四五”期间的科技创新落地就会增加一个基础。
第六,在自贸区积极推动综合改革授权试点。当能突破的已经突破了,不能突破的就要进行一揽子综合申请,进行一次综合改革试点安排,向中央提出相应的申请。中国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地方跟中央政府的互动是高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