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优德88.cpm 神经www.优德88.cpm 所长年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欢迎符合条件并对神经科学有强烈兴趣的人士加盟。一旦聘任,我们将为团队成员提供优越的工作条件和有竞争力的生活待遇。
一、研究所简介
www.优德88.cpm 神经www.优德88.cpm 所(Institute of Neuroscience, Soochow University)成立于1998年,即原苏州医学院神经www.优德88.cpm 所,主要由神经药理、神经解剖、神经生物学以及各附属医院神经内、外科等学科组成。2009年下半年学校发文重新组建了神经www.优德88.cpm 所,成为正处级建制的独立科研单位,现任所长为刘春风教授。研究所围绕神经系统常见疾病,在脑血管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疼痛机制和认知功能损害等四个方面开展深入研究,以专职PI形式引进国内外相关学科专家作为主要研究力量,以合作科研的形式联合医学部以及附属医院的科研力量,实现基础和临床的交流、合作和交叉,构建了一个严谨工作、高效产出、良性合作的高水平科研平台。研究所目前承担了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等多项重大科研任务,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神经www.优德88.cpm 所位于独墅湖校区401号、402号楼的5楼,面积约2600平米,学校投入了数千万元的建设经费。现拥有分子生物学实验平台、电生理和细胞成像实验平台、动物行为学实验平台、转基因技术研究平台等四大平台,已到位或已经购买了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脑片)膜片钳、双色红外激光成像系统、荧光定量PCR仪、冷冻切片机、振动切片机、高速离心机、超速离心机、凝胶成像系统、水迷宫系统、X 光自动冲片机等大型仪器。神经所2年来从美国、德国、新加坡和中科院引进了5位教授、1位副教授,目前组建了六个课题组:1.刘春风课题组,主要研究方向为帕金森病、痴呆等神经变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与治疗;2.徐广银课题组,主要研究方向为慢性痛的分子及表观遗传机制、内脏感觉与疼痛机制、镇痛原理与方法探讨;3.徐兴顺课题组,主要研究方向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及Ahi1蛋白功能研究;4.马全红课题组,主要研究方向为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机制、阿尔茨海默症的病理机制的研究;5.程坚课题组,研究方向为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神经保护机制、缺血后神经修复和再生机制、其它脑内细胞(小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和外周免疫细胞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缺血后的神经修复和损伤机制中的作用;6.刘耀波课题组,研究方向为神经环路发育的分子机理,神经或精神疾病中重要神经环路的可塑性和再生重组。
二、招聘要求
1.即将或已获得博士学位,品学兼优、身体健康,年龄在40周岁以下;
2.热爱科研,工作积极主动,求真务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学
风以及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3.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奉献精神,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4.具有生物学、医学或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背景;
5.有很强的生物学理论基础,在细胞培养和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方面具有
扎实的操作经验,具有动物实验研究经验者优先;
6.有良好的英文阅读和书面表达能力;
7.在博士在读期间或毕业后2年内,在相关研究领域己取得显著科研成果
(有学术论文和专利)的申请者将予以优先考虑。
三、应聘材料
1.个人简历(中英文);
2.个人陈述,阐述本人对科研的理解以及工作设想;
3.论文目录和代表性论文;
4.学位证书和身份证复印件;
5.两封专家推荐信;
6.其他相关证明材料。
其中材料1~3 应当在首次联系时提供。
四、联系方式
联系人:李君
电话:(0512)65883602
E-mail:junli@suda.edu.cn
网站:http://neuroscience.suda.edu.cn/
附: 导师介绍
刘春风教授, 1985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医学系,1991年,1999年分别在苏州医学院获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89年-1990年赴法国巴黎Slapetriere医院神经科进修学习,2001年法国Grenoble大学医院高级访问学者。1991年率先在国内开展经颅超声多普勒(TCD)技术,并以此完成硕士论文,此后在国内首先开展了检测TCD微栓子,大脑中动脉狭窄及TCD在脑梗死侧枝循环评价中的应用等,成果获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探讨了纤维蛋白原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发现作为重要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可以减少卒中的发生。1996年开始帕金森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重点进行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非运动症状及运动并发症,建立了苏州地区帕金森病患者登记数据库,进行随访研究;关注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与治疗靶点研究,尤其是自噬在共核蛋白聚集与降解中的作用。
现任www.优德88.cpm 神经www.优德88.cpm 所所长,附属第二医院副院长,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江苏省神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国际脑血管病杂志》、《中华脑血管病杂志》、《中国临床神经科学》副主编,《中华神经科杂志》、《临床神经病学杂志》等杂志编委。在神经科学核心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百余篇,主持多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并多次获国防科工委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近期代表性论文有:
1.Chen R,Xiong KP,Lian YX,Huang JY,Zhao MY,Li JX, Liu CF*. Daytime sleepiness and its determining factors in Chinese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patients.Sleep Breath. 2010. [Epub ahead of print].
2.Cao BY,Yang YP,Luo WF,Mao CJ,Han R,Sun X,Cheng J,Liu CF*. Paeoniflorin, a potent natural compound, protects PC12 cells from MPP(+) and acidic damage via autophagic pathway.J Ethnopharmacol. 2010, 131(1): 122-129.
3. Huang JZ, Chen YZ, Su M, Zhen HF, Yang YP, Chen J, Liu CF*. DL-3-n-butylphthalide prevents oxidative, nitrosative damage and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in a MPP+-induced cellular model of Parkinson's disease.Neurosci Lett. 2010, 475(2): 89-94.
4. Su M, Shi JJ, Yang YP, Li J, Zhang YL, Chen J, Hu LF,Liu CF*.HDAC6 regulates aggresome-autophagy degradation pathway of α-synuclein in response to MPP+-induced stress.J Neurochem. 2011, 117(1): 112-120.
5.Zhang YL,Cao YJ,Zhang X,Liu HH,Tong T,Xiao GD,Yang YP,Liu CF*. The autophagy-lysosome pathway: A novel mechanism involved in the processing of oxidized LDL in human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10, 394(2): 377-382.
徐广银教授,1992年获苏州医学院硕士学位,1998年获中国科学院上海脑研究所博士学位并获中科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毕业后应邀赴美在国际著名疼痛医学研究所及离子通道实验室学习和开展研究工作, 长期从事慢性痛特别是功能性内脏痛的神经分子机制研究,先后在美国德州大学盖尔维斯顿医学部 (UTMB) 内科系任Instructor and Assistant Professor (Tenure-Track), 拥有独立的慢性痛研究室和课题,在美工作期间曾以PI和 Co-PI的身份获包括NIH在内的多项科研基金资助。
徐广银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慢性痛特别是功能性内脏痛产生和发展的细胞及分子机制, 通过运用电生理学(膜片钳技术)、钙成像、行为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研究神经元电活动可塑性、细胞膜离子通道受体功能和表达以及胞内信号转导通路的修饰和调制, 在细胞和基因水平研究慢性痛的病理生理及表观遗传机制, 为进一步研究开发治疗慢性痛的药物和新兴治疗手段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PNAS,Journal of Neuroscience,Gastroenterology,GUT等。在博士后工作期间率先在国际上开展了蛋白激酶CaMKⅡ调节P2XR胞膜转运 (Traficking) 介导慢性痛的外周神经细胞机制的研究。2008年首创发现P2X3受体参与IBS(肠激综合症)功能性内脏痛产生和发展,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权威期刊GUT (IF=10), P2X受体发现者Burnstock博士为这个发现撰写评论。自2000年来以第一作者和/或通讯作者在国际著名权威 SCI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IF积分超过80, 论文被引用次数累计超过230;多次应邀在国内国际学术学术会议上做报告;担任生理学报编委(2010-2014)以及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编委 (2010-2013), Neuropeptides,Brain Research,Neuroscience Letters, Journal of Minerva Medicine等数本国际权威SCI 期刊的同行评审专家。近期代表性论文有:
1. Xu GY, Wang F, Jiang X, Tao J. Aquaporin 1, a potential therapeutic target for migraine with aura.Mol Pain. 2010, 6: 68.
2. Xu GY, Winston JH, Chen JD. Electroacupuncture attenuates visceral hyperalgesia and inhibits the enhanced excitability of colon specific sensory neurons in a rat model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Neurogastroenterol Motil. 2009, 21(12): 1302-1125.
3. Xu GY, Shenoy M, Winston JH, Mittal S, Pasricha PJ. P2X receptor-mediated visceral hyperalgesia in a rat model of chronic visceral hypersensitivity.Gut. 2008, 57(9): 1230-1237.
4. Xu GY, Winston JH, Shenoy M, Yin H, Pendyala S, Pasricha PJ. 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1 mediates hyperalgesia and is up-regulated in rats with chronic pancreatitis.Gastroenterology. 2007, 133(4): 1282-1292.
5. Xu GY, J. H. Winston, et al. Enhanced excitability and suppression of A-type K+ current of pancreas-specific afferent neurons in a rat model of chronic pancreatitis.Am J Physiol Gastrointest Liver Physiol. 2006, 291(3): G424-431.
徐兴顺教授,1996年7月毕业于徐州医学院临床医学系,毕业后留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工作。2003年5月赴美留学,2007年12月获得东田纳西州大学生物医学(药理学)博士学位。2007年9月起在美国Emory大学接受博士后训练。2010年3月,回国加入www.优德88.cpm 神经www.优德88.cpm 所。多年以来,对神经系统疾病特别是脑血管病有着浓厚的研究兴趣并取得了很多的科研成果。博士期间,研究了许多的神经多肽(如humanin)对小鼠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了神经细胞的死亡机制,如necroptosis。博士后训练期间,研究了与Joubert综合症密切相关的蛋白Ahi1的功能,成功培育出条件性AHI1基因敲除小鼠,并发现Ahi1参与膜受体TrkB的循环再利用的代谢调节。其研究成果已发表在PNAS, Stroke, JCI, Brain Research, Journal of Neurochemistry 等杂志上。目前已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和面上项目各一项。
课题组主要研究方向:1. 脑缺血损伤与保护 本课题组将应用细胞模型从小分子中药提纯物中筛选一些有效的神经保护药物,并进一步应用到小鼠大脑中动脉阻断模型中,评价药物对脑缺血损伤的保护。研究从药物预处理和延迟给药入手,观察药物对神经细胞和白质即全脑的保护。深入的研究将探讨脑缺血的损伤机制以及药物保护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另外根据药物的构效关系,将开发一些更加高效的神经保护药物并向临床转化。2. Ahi1蛋白功能研究 前期研究基础表明AHI1基因敲除小鼠表现出抑郁样症状。课题组将应用AHI1基因敲除小鼠模型,从Ahi1蛋白功能研究着手,应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组织化学等方法探讨AHI1基因敲除引起神经精神疾病(包括抑郁症)的机制。近期代表性论文有:
1. Xu X, Yang H, Lin YF, Li X, Cape A, Ressler K, Li S, Li XJ. Neuronal Ahi1 deficiency in mice alters TrkB signaling with a depressive phenotype.PNAS. 2010, 107: 19126-19131.
2. Xu X, Chua CC, Zhang M, Geng D, Liu CF, et al. The role of PARP activation in glutamate-induced necroptosis in HT-22 cells.Brain Res. 2010, 1343: 206-212.
3. Sheng G, Xu X, Lin YF, Wang CE, Rong J, et al. Huntingtin-associated protein 1 interacts with Ahi1 to regulate cerebellar and brainstem development in mice.J Clin Invest. 2008, 118: 2785-2795.
4. Xu X, Chua CC, Kong J, Kostrzewa RM, Kumaraguru U, et al. Necrostatin-1 protects against glutamate-induced glutathione depletion and caspase-independent cell death in HT-22 cells.J Neurochem. 2007, 103: 2004-2014.
5. Xu X, Chua CC, Gao J, Hamdy RC, Chua BH. Humanin is a novel neuroprotective agent against stroke.Stroke. 2006, 37: 2613-2619.
马全红教授,毕业于德国汉堡大学。先后师从于著名神经科学家肖志成教授和Melitta Schachner教授。先后在新加坡中央总医院(SGH)、新加坡分子生物研究所(IMCB)和德国神经生物研究所(ZMNH)工作学习过,主要从事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机制、髓鞘的发育机制研究。2009年一月份回国加入葛兰素史克(GlaxoSmithKline)中国研发中心,从事DNA疫苗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及阿尔茨海默症的药物靶点筛选及鉴定等研究。现在主要从事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机制、阿尔茨海默症的病理机制的研究。
课题组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 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机制研究:主要包括1)发现影响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基因、信号通路、miRNA;2)探索它们在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中的作用及机制,尤其是它们定向诱导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分化的作用及机制;3)利用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模型,探索神经干细胞在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潜力和价值。2. 阿尔茨海默症病理机制研究:主要包括1)髓鞘相关蛋白在阿尔茨海默症中的病理作用及机制研究;2)预防和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DNA疫苗的研发。近期代表性论文有:
1. Q.H. Ma, T. D. Bagnard, Z.C. Xiao and G.S. Dawe. A TAG on to the neurogenic functions of APP.Cell Adhesion and Migration. 2008, 2(1): 2-8.
2. Q.H. Ma, T. Futagawa, W.L.Yang, X.D. Jiang, L. Zeng, Y. Takeda, R.X. Xu, D. Bagnard, M. Schachner, A.J. Furley, D. Karagogeos, K. Watanabe, G.S. Dawe, and Z.C. Xiao. A TAG-1/APP signaling pathwaythrough Fe65 negatively modulates neurogenesis.Nature Cell Biology. 2008, 10(3): 283-294.
3. Q.H. Ma, D. Y. Nie, G. S. Dawe and Z. C. Xiao. Physiological roles of neurite outgrowth inhibitors at myelinated axons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 implications for the therapeutic neutralization of neurite outgrowth inhibitors.Current Pharmaceutical Design. 2007, 13: 2529-1537.
4. D.Y. Nie, Q.H. Ma, J.W.S. Law, C.P. Chia, N.K. Dhingra, G. Xu, N. Gong, W.L. Yang, Y. Shimoda, Q.W. Chen, Q.D. Hu, A.Y.W. Lee, P.K.H. Chow, Y.K. Ng, E.A. Ling, K. Watanabe, T.L. Xu, A. Habib, M. Schachner and Z.C. Xiao. Oligodendrocytes regulate formation of nodes of Ranvier via the recognition molecule OMgp.Neuron Glia Biology. 2006, 2: 151-164.
5. Q.D. Hu, Q.H. Ma, G. Gennarini and Z.C. Xiao. Cross-talk between F3/Contactin and Notch at axoglial interface: a role in oligodendrocyte development.Developmental Neuroscience. 2006, 28(1-2): 25-33.
程坚教授,2001年在扬州大学获博士学位,导师为刘秀梵院士,研究方向为禽流感基因工程疫苗的设计开发以及禽流感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基因工程疫苗研制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成果获2003 年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并于2007年获国家发明专利一项。2001-2003在南京大学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方向为致病基因定位克隆以及抗肿瘤蛋白的设计、表达。 2003年9月, 作为博士后进入美国俄勒冈医科大学 (OHSU), 师从国际著名脑卒中专家Patricia D Hurn教授。 2009年-2011年,获OHSU助理教授职位。自2003年起长期从事脑卒中后神经保护和修复机制的研究,是脑卒中国际权威杂志 Stroke, Neuroscience 和Restorative Neurology and Neuroscience的审稿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学部主任基金和美国心脏学会基金各一项。2011年作为教授引进www.优德88.cpm 神经www.优德88.cpm 所工作。
课题组研究方向:1)在开展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神经保护机制研究的同时,重点研究缺血后神经修复和再生机制,包括神经轴突再生、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再生机制以及经基因改造后的外源性神经干细胞促进神经修复和再生的机制; 2)在关注于神经元研究的同时,针对缺血后血管-神经单位,重点研究其它脑内细胞(如小胶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和外周免疫细胞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缺血后的神经修复和损伤机制中的作用;3)治疗性基因工程疫苗在缺血性卒中的应用研究。近期代表性论文:
1. Cheng J #, Uchida M, Herson PS, Zhang W, Hurn PD. Role of salt induced kinase 1 in androgen mediated neuroprotection.J Cereb Blood Flow Metab. 2010, Epub ahead of print, #通讯作者
2. Cheng J, Hurn PD. Sex Shapes Experimental Ischemic Brain Injury.Steroids. 2009, 75(11): 754-759.
3. Cheng J, Hu W, Toung TJ, Zhang Z, Parker SM, Roselli CE, Hurn PD. Age-dependent effects of testosterone in experimental stroke.J Cereb Blood Flow Metab. 2009, 29(3): 486-94.
4. Cheng J, Alkayed NJ, Hurn PD. Deleterious effects of dihydrotestosterone on cerebral ischemic injury.Journal of Cerebral Blood Flow and Metabolism. 2007, 27: 1553-62.
5. Li S, Li J, Cheng J &, Zhou B, Tong X, Dong X, Wang Z, Hu Q, Chen M, Hua ZC. Non-syndromic tooth agenesis in two Chinese families associated with novel missense mutations in the TNF domain of EDA (ectodysplasin A).PLoS One. 2008, 11; 3(6):12396. & 共第一作者.
刘耀波教授,于2000年在军事医学科学院获得博士学位,随后赴美国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进行博士后研究。回国后于2007年加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脑与认知国家重点实验室任副研究员,并独立开展研究工作。2011年加入www.优德88.cpm ,任www.优德88.cpm 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www.优德88.cpm 神经www.优德88.cpm 所PI。主要从事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环路发育、可塑性和再生方面的研究。研究主要以中枢神经中重要的神经环路为研究系统(如运动系统、5-羟色胺能系统),探索它们发育形成的分子机理(如Wnt 信号和Shh信号分子的调控机理),以及在各种神经损伤或神经退行性疾病后,改变这些神经环路可塑性的分子机理,以期能为治愈在多种神经、精神疾病中,中枢神经环路再生或重新正确组装的难题提供重要的研究线索和治疗途径。研究工作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重大项目、国家重大科技计划973项目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优秀青年科技专项,北京市和教育部多项基金的支持。研究工作先后在Nature Neuroscience、Journal of Neuroscience、Brain Research 等SCI学术期刊发表。目前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于篇。参与编写专著一部。获得国家专利2项。并是国际学术期刊Plos One、NeuroSignals等的审稿人。
课题组研究方向:1)神经环路发育的分子机理。研究主要以中枢神经中重要的神经环路为研究系统(如运动系统、5-羟色胺能系统、多巴胺能系统等),探索它们发育中神经环路组装形成的分子机理(如Wnt 信号和Shh信号分子的调控机理等)。由于神经轴突导向分子(Axon guidance molecules)在胚胎发育时期是控制神经轴突靶向投射重要的分子,而神经轴突的定向投射是神经环路组装的重要过程,我们早期的工作证明了神经轴突导向分子Wnt和Shh在神经轴突投射过程的重要作用。另外,多种重要的神经粘附分子及其信号通路也参与神经环路的发育中。目前我们通过形态学、组织和细胞培养,分子和生物化学手段,及分析各种转基因和基因缺陷小鼠来阐明这些神经轴突导向分子和神经粘附分子作用更加深入的分子机理,以期构建一个在胚胎早期控制重要神经环路组装的细胞内分子作用网络。2)神经或精神疾病中重要神经环路的可塑性和再生重组。
在多种神经损伤性和神经退行性病变中,中枢神经环路难以重建是一直困扰人类的难题。因此我们以多种神经损伤或神经变性病为模型,尝试调控我们已经获知的影响神经环路组装的分子来改变神经环路的可塑性,进而达到神经环路再生和重组的目的。另外,在生长过程中轴突导向功能故障会导致变异神经环路的产生, 并进而导致几种严重的精神问题,其中包括癫痫症、自闭症、精神分裂症以及智障。因此,我们希望通过研究影响变异神经环路产生的分子机理,能够为这些精神疾病提供新的视角和治疗线索。
近期代表性论文:
1. Lijuan Song, Yuehui Liu, Yang Yu, Yaobo Liu*. Shh-Ptch1-Smo signaling guides the spatial axon pathfinding of serotonergic raphespinal tract axons by multidirectional repulsion. Manuscript under revision. 2011 (Corresponding author)
2. Zhenhui Hang, Yang Yu, Yasushi Shimoda, Kazutada Watanabe, Yaobo Liu*. Loss of NB-3 delays normal projection andterminal branch ofdevelopmental CST axons. Accepted i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Neurology. 2011 (Corresponding author).
3. Xin Li,Yaohua Li,Shun Yu, Yaobo Liu*. Upregulation of Ryk Expression in rat DRG after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Brain Research Bulletin. 2008, 77(4):178-184.(Corresponding author).
4. Yaobo Liu, Xiaofei Wang, Chin-Chun Lu,Rachel Kerman, Oswald Steward, Xiao-Ming Xu, Yimin Zou. Repulsive Wnt signaling inhibits axon regeneration after CNS injury.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008, 28 (33): 8376-8382.
5. Yaobo Liu, Jun Shi, Chin-Chun Lu, Zheng-Bei Wang, Anna I. Lyuksyutova, Xuejun Song and Yimin Zou. Ryk-mediated Wnt repulsion regulates posterior-directed growth of corticospinal tract. Nature Neuroscience. 2005 8 (9):1151-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