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学院(部)科研工作站、博士后研究人员:
根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指南》(2025年度)的通知要求,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18批特别资助的申报工作已启动,现将我校申报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资助介绍
特别资助是为了激励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增强创新能力,对表现优秀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实施的资助,由专家会议评审确定资助对象。2025年资助约1200人,资助标准为自然科学18万元,社会科学15万元。
二、申报条件
1.进站满4个月(即自进站之日到申请书首次提交当日满4个月)。
2.已取得突出的科研成果,或在项目成果转化方面已取得较好的成效。发展潜力大,在站期间表现出较强的创新能力。无科研失信行为。
3.申请项目应具有突出的学术价值或创新性。可以是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的延续和深化,但必须有创新点或创新成果,且为非涉密项目。
4.设站单位择优推荐,推荐名额根据申报截止日期当日设站单位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人数据实核定。设站单位推荐时,可将下列条件作为优先推荐条件: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资助,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加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或学术荣誉称号,设站单位引进的优秀留学回国人才,设站单位重点培养的学术带头人或后备人才。
5.每站只能获资助一次。本站内已获得特别资助(站前、站中)以及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的人员不可申请。入选国家各类博士后国(境)外派出项目的人员(学术交流项目除外),在完成派出工作或提前结束国(境)外研究工作后,继续在国内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的,须经学校出具证明后方可申请。
三、申报方式及材料要求
1.申请人登录“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管理信息系统”,按要求填写相关申请信息,在线生成《特别资助申请书》,上传相关证明材料并提交。申请截止日期前,如申请人对已提交的申请有修改需求,需由人力资源处网上驳回。
2.在网上申请开始前,申请人可在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网站“资料下载”专区下载《特别资助申请书》模板作为填报参考,但下载的模板不得作为正式申请书上传,否则视为无效申请。
3.《特别资助申请书》中的“一、个人信息”的“2、科研成果和奖励”要求填报代表申请人最高学术水平和科研成果的论文、专著、专利或奖励等,可以从以上类型材料中任选,但总数不超过5项。
4.科研成果材料是指《特别资助申请书》“一、个人信息”的“2、科研成果和奖励”填报的内容的证明材料。其中,论文提供全文,项目课题提供批准通知书或项目计划书首页及基本信息页等相关证明,专著提供目录和摘要,专利或奖励提供证书。以上材料均须提供原件扫描件。
四、时间安排
1.3月1日至3月20日:申请人在线填报申请书(可暂不提交),并将《特别资助申请书》电子版提交至二级单位博士后工作秘书。
2.3月21日至3月29日:二级单位组织专家审核申请书,并反馈修改意见。申请人根据专家意见完善申请书,并完成网上提交。
3.3月30日至3月31日:二级单位将申请书、《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18批特别资助评审汇总表》(附件1)及汇总表填报的科研成果材料册汇总后提交至人力资源处,汇总表电子版发邮箱bgb@suda.edu.cn。
4.4月1日至4月12日:学校组织专家评审,在限额范围内择优推荐申报人选,并完成申报系统审核。
5.6月中旬: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在官方网站对拟资助结果进行公示。
五、工作要求
1.请各二级单位广泛动员、精心组织符合申报条件的在站博士后积极申报,同时,按照学校规定时间,组织专家审核申请书,向人力资源处提交相关材料,逾期不再受理。
2.请申请人仔细阅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指南》(2025年度)(附件2),了解特别资助的申请要求、评审办法和指标等事项,努力提高申请书撰写质量。
根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指南》(2025年度),申请项目如为非涉密项目且为以下研究方向:采矿新技术与理论、煤矿安全技术与理论、矿山智能化技术与理论、矿山生态保护与修复、数字岩石力学、地质保障与水害防治、先进煤机装备与制造、深地工程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智能检测、煤炭行业人工智能模型与技术、煤炭清洁低碳开发利用技术、固态燃料电池理论与技术,可同时申请第1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与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联合资助(特别资助),相关申请及评审要求,详见指南。
未尽事宜,请联系人力资源处博士后管理办公室。
联系人:徐飞,黄孟杰
联系方式:0512-67503953,bgb@suda.edu.cn
附件1: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18批特别资助评审汇总表.x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