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记启秀湖边水,难忘浩歌庭上松”。我们五十二位耄耋之年的苏医学子,怀着对母校百年华诞的喜悦之情,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了母亲的身旁。“每当我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就闻到了母亲身上的芳香”。当我们步入那古典园林式的高等学堂,看那昔日上课的红楼,看着那古可园的荷塘,五十五年前的身影又重现在我们的眼前。一九五六年,我们一百八十位同学考进了江北的苏北医学院(后改为南通医学院),我们的大学生涯也是从这里开始的。
那秀丽的启秀湖,那高耸的文峰塔,那悠扬的“牧童短笛”,那绚丽的朝霞夕阳,给我们留下了多么美好的记忆啊。一九五七年的夏天特别炎热,我们从水路迁到了苏州城,又换上了“苏州医学院”的校徽。从此江南秀色,吴侬软语,又一层一层地把我们的风采更迭。我们这一届的医学生,从南通到苏州的五年中,是在阶级斗争和天灾人祸的风雨中度过的。“反右反修除四害,炼铁炼焦拆城墙”,“三元坊里浓烟滚,盘门城下炉火熊”。一九五八年,我们这些三年级的医学生,又背起了背包去了娄葑,下了盐城,经受了忍饥挨冻的食堂,踏遍田埂走四方的考验。在那个运动不断、灾难重重的年代里,我们的母校,我们的恩师和他的学生一样地在忍受着无端的痛苦,并艰难地冲破“洋奴哲学,白专道路”等的层层障碍,坚持完成了教学任务。到一九六一年一百三十位同学终于拿到了国务院颁发的毕业证书。离开母校五十一年了,我们这些当年的少男少女都成了白发老人,但当我们投入了母亲的怀抱,我们又找回了我们的青春年华。当我们见到了离别五十一年的同窗,我们又感受到了兄弟的情谊。五十年的岁月长河使我们失去了三十多位兄弟姐妹,但没有把我们对母校的思念流逝;五十年的历史变迁,没有把我们对同窗的情谊冲淡。在这喜庆的日子里,我们置身于独墅湖苏大新校区那雄伟的视野,我们的心在悸动,我们对母校的情感在扩展,在飞扬,像那无边的湖水,像那辽阔的天空。我们苏医这股涓涓清流,汇入了苏大这片浩瀚的海洋。我们坐在那五月的阳光下,看着眼前那朵盛开的莲花,我们的心在激荡,我们看到了苏医这滴晶莹的露珠在苏大的洪流中,更加显示出了她无穷的力量。作为苏医学子,五十一年医学生涯,我们走的是那么艰辛,又是那么的坦荡。无论是奋斗在乡镇厂矿那简陋的诊室,还是屹立在高等学府的讲台上,无论我们查过多少次病房,在无影灯下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在产房里迎来多少次曙光,母校的培育之恩,我们永远铭记在心上。我们老了,但我们的母校却焕发了青春,当我们看见那些充满时代气息的小校友们,活跃在这座崭新的校园里时,我们的心里似乎涌进了新鲜的血液,充满了无穷的希望。亲爱的苏医,你的这些儿女们,将永远为你祝福,祝愿我们的母校繁荣兴旺,再创辉煌。
二零一二年五月十八日于苏州东吴饭店
(李维本)